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0章 平衡荆州 (第2/2页)
禅在陇右搞得考试给许多寒门出身的子弟也争取了入仕的机会, 可如果在荆州推行,那些寒门官吏就算被选拔上来,也会被这些世族抱成团狠狠挤压。 陇右和南中的豪门世族不听话,刘禅完全可以举起屠刀对付,可荆州不行。 有多少人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支持刘备,帮助刘备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诸葛亮的夫人就出身荆州大族,刘禅稍稍处理不好只怕会寒了人心,破坏自己的基本盘。 既然刘备父子不能下场…… 石苞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了。 他跟马良不睦,所以针对荆州世族的手段都能极大地限定在双方私仇的范围内,石苞肯定也愿意做这把刀,成为寒门的领袖。 这对所有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何乐不为。 法正的谋划让刘禅几乎有点呼吸困难。 处理国事,特别是处理政事,还真不是他擅长的方面。 要是所有人能都劲往一处使,一心为国,这天下该多美好。 可惜了…… 那是对圣人的要求。 不愧是尚书令,居然能有这样的谋划。 刘禅对法正表示了佩服,随即想到法正是逃难进入益州的,跟那些益州本地世族作对的过程中一定有很深的感悟。 甚至…… 见法正的目光有些闪烁,刘禅突然想到了什么。 “丞相也是这么认为的?” “丞相说太子仁敏过人,果然不虚也。” 刘禅又陷入了沉默。 “法令君,我想求足下一件事。” “太子但说无妨。” “我想拜法令君为师,学些东西。” 蛤? 一向冷静的法正这会儿也手足无措,慌忙地道: “不可不可,绝对不可, 太子之师需请大儒名士,正于经义一道,实在没什么见解,仲翔先生远在我……” “法令君何必推让,仲翔先生虽然精通经义,但这治国的手段还是比不过法令君。 禅恳请法令君教我。” 自古皇帝给太子选老师的时候都一定要选个人品端正、学问优秀的人物来授课。 法正虽然忠勇果敢,为了刘备愿意牺牲自己性命,但他私底下实在是太差劲,根本不介意使用种种下三滥手段,而且他“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身上根本没有他祖父名士法真的影子。 大家甚至怀疑是不是法真号称“玄德先生”,所以才导致法正对刘备这么好。 而且法正在最需要开始读书的年纪遇上了董卓之乱,后来又遇上了李傕郭汜(法正就是郿县人,就是董卓修大宅的那地方),他没有在战乱中被一群西凉人绑去当奴隶或者被战马直接踩死就已经很不错了。 研究经典? 靠经典能打跑董卓、李傕郭汜? 法正平生所学都是让自己尽力活下去的法子,这些手段都是他自己从尸山血海中研习,在逃难路上和孟达互相扶住时领悟。 学这玩意…… 不知道要把太子教成什么模样了。 刘禅见法正推辞,反而更加坚决—— 让石苞当治中从事这种事刘备和诸葛亮肯定已经考虑清楚,并暗中同意。 只是法正认为刘备和诸葛亮公开宣布此事,无异于打马良的脸, 倒是由他向刘禅举荐比较好。 反正他法正名声本来就不太好,也跟马良没什么交情,马良也拿他没招。 这提拔石苞的恩情让给刘禅,也能让石苞这个被马谡弄来的寒门子承刘禅的恩情,以后要更加努力为刘禅当牛做马。 这是一桩阳谋。 刘备和诸葛亮能想到,法正能想到。 刘禅虽然也能想到,但真让他去谋划,以他现在的见识可远远谋划不出来。 有了阿姐的帮助,蒸汽机和火药都弄来了,想要恢复河山,重塑汉室想来并不困难。 但想要让大汉长治久安,制造一个更好、更美满的社稷,刘禅还要学习。 14岁的他回首12岁的自己时,满满感觉当年的自己幼稚且愚蠢, 想必多年后回首自己也是如此。 他在武事上拜马超为师,文事上也同样需要一个优秀的老师。 他觉得法正就不错。 见法正还要推辞,刘禅索性直接拜倒: “刘禅愿拜尚书令为师,还请法令君成全。” “不可不可,太子快快请起,臣,我……我答应就是了!” 这个素来睚眦必报的文士这会儿早就潸然泪下。 他伸手去搀扶刘禅时,心中百感交集,越发感觉自己的人生希望满满。 刘备是个游侠。 史记曾对游侠做出过这样的定义: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法正在汉中之战时见刘备冒着弓矢不断前进,自己也愿意跟刘备并肩站在一起,要是死就一起死。 可以说,他虽然武艺不咋地,但本心里也是一个游侠。 刘备和法正相交莫逆,视法正为自己的羽翼, 可法正总觉得自己跟刘禅的思路不太一样。 等太子主事,说不定就不需要自己这对翅膀了…… 可太子这次居然要拜自己为师。 他拜的肯定不是自己的经义学问, 这让法正心中生出几分欣慰。 除了天子,这世上还有更多的人欣赏我的本事。 我就说,我坚持的路绝对没有错! 绝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