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2节 (第2/3页)
且暗自立下遗嘱将来捐给奥地利人们,保康回信表示恭喜和祝贺,还和他探讨一番收藏品的事儿。 教皇本笃十三世倾诉他成功稳住罗马城的奢靡之风,却苦于无人可用,因为整个罗马城的人几乎被他得罪一个遍……保康就告诉他,不要着急,坚持,更不要因为缺人手就随意用人。 一桩桩一件件都处理完毕洗漱沐浴,正好九点半,小娃娃弘晏呼呼大睡,他媳妇儿清清也已经睡着。 保康去看看师祖,师祖也睡下了。回来后亲亲儿子,亲亲媳妇儿,嘴角带笑,也很快睡去。 ………… 时光悠然。保康在五台山一直待到九九重阳节,才依依不舍地和他师祖分别。一个夏天,清清的身体彻底养回来,弘晏也见风长地长的白白胖胖,圆圆滚滚,京城的一家人看到他们的模样都特欢喜。 就是瑞亲王·快乐大师·保康依旧一副少年郎模样,他们看习惯也“接受”了,有了娃还这么一副开心样儿,不是挺好?非常好。 其他在外地的兄弟们,除了直郡王和太子都已经回来;六公主授封和硕纯悫公主,嫁给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蒙古台吉策凌;八公主授封和硕温恪公主,定下来亲事,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仓津。 胤禵大婚,福晋没有按照他的希望来,皇上指婚完颜家的一位姑娘,一位面容清秀脾气火爆的八旗姑奶奶。一开始胤禵闹着不想娶,亲眼看见那姑娘耍鞭子的威风后,哭喊着要娶…… 胤禑的亲事,本要定下来瓜尔佳家的姑娘,太子妃的妹妹,胤禑和那位姑娘不喜欢彼此,还都有喜欢的人,一起闹到皇上的面前…… 其他人都看一个乐呵,保康也就看一个乐呵。保康最重要的事,他的纳兰老师,很可能撑不过今年。 第151章 打小儿照顾自己, 教导自己的老师即将去世,保康尽管有心理准备,可还是难免伤心。 可是保康长大了, 长大的保康还会因为亲人的离开伤心,但不会再痛哭。 亲自见证弘晏小生命的诞生,他对于人生的生和死, 有了不一样的体悟, 通过这场葬礼,开始明白的更多。 生死如一?灵魂不灭?中原文化中, 生与死是相对的,葬礼是一个相当禁忌话题, 阴阳两隔,不复相见, 死亡代表的是失去、哀痛、黑暗、消极…… 还代表“人死为大”。 上至天子, 下至平民,死亡比生命隆重,无论是否风光大葬,最终,要体体面面地入土为安,才是一生的终点,盖棺论定。 而满洲葬礼不同。满洲人也相信人有灵魂,但分为生命魂、游离魂、转生魂。生命燃烧殆尽的时候, 变为无知无觉木头人一般的植物人, 生命魂变为游离魂, 等到人真的死去, 游离魂变成转生魂, 开启下一场生命之旅。 当然, 也有可能无法转生,变成殃魂,还会回来寻找亲人们的麻烦。所以满洲传统丧葬习俗中,停灵期间,不光要点燃长明灯,还要送上各种祭祀之物作为供奉,还会有长者念祝词。 “吃吧、喝吧,静静地安息吧,不要再来打扰你的孩子和我们的家族……” 送葬之时,要有路祭,路祭越多越好,下葬之时,还要有大祭司,再次送上致词:“为你造新宅,在另一个地方你的幸福日子再次到来,不要再来打扰你的亲人好友,不要领走你的小孩……” 他们希望通过繁琐的仪式,通过一种尊重的方式,一种温和的表达,期待去世亲人的“游离魂彻底变成转生魂”,不要有任何变成“殃魂”的可能。 ………… 阳光灿烂的午后,保康推着轮椅出来,给老师晒晒太阳,安静地听他絮絮叨叨。 “当年,太皇太后去世的时候,还有心愿未了,要灵魂陪着先皇和皇上,皇上本身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除了坚持火葬之外,基本是满家和汉家丧葬仪式的结合。 “可是这一次,老师这两年想通了,老师不再纠结于满洲文化,汉家文化,也不再纠结于满人、汉人等等,老师就要一个传统简单的满洲丧葬礼,安安静静的,谁都不要伤心。” 保康:“火葬?” “火葬,还是火葬好。干净、清净。” 保康就笑。上次他汗阿玛提议进关的关外人按照中原风俗土葬,很多满蒙王公极力反对,他老师也是其中一个,老师那文采,气得他汗阿玛暴跳如雷还只能无可奈何地捏鼻子收回命令。 “保康也觉得火葬好。”保康的意思,就